张炳炎:敢为人先的中国造船界泰斗
观职业
发布者:KnowMi 发布时间: 2023-02-02 11:02:46 点击量: 1744 来源:KnowMi
1934年,张炳炎出生在山东省庆元县的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党员干部,他从小就生活在革命队伍里,四岁时便开始跟随母亲“打游击”。站岗放哨、贴标语、剪“鬼子”电话线,这名“小游击队员”完全不娇气,总是与队伍共同进退,在本应撒娇玩耍的年纪里,承担起了爱国报国的责任。艰苦的游击生涯造就了张炳炎大胆、坚毅的性格。
1 选择:造船、造船还是造船!
时间在学习和战斗中匆匆流过。1953年,正在读高中的张炳炎在暑假期间和父母一起返乡探亲。返程时,由于船票紧张,他们在武汉等了一个多星期都没买到票。张炳炎望着滚滚长江里零星的几艘旧船,内心很受触动,又想到在百年来的屈辱历史中,帝国主义就是仗着坚船利炮侵入了中国。于是,他立志造船。
张炳炎(左一)高中时期与父亲的合影
张炳炎曾在《我的理想》一篇作文中深情地写道:“将来,我造的轮船和军舰要乘风破浪,航行在广阔无垠的海洋上,能遨游世界,让中国有强大的海防!”
怀着这样的理想和信念,1954年,为参加第一次全国大学秋季招生统考,张炳炎提前半年从高中毕业,最终被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录取。1955年,他正式前往苏联留学,在选择专业时,他在第一、第二、第三志愿栏里都郑重地写下了两个字:造船,可见其决心之坚。
张炳炎(中)在列宁格勒与同学合影
1960年,张炳炎从前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船制系顺利毕业,学成归来的他从此投身于造船事业,开始了50多年的舰船设计生涯。
2 考验:“向阳红10号”首征南极
张炳炎主持设计的舰船大多是技术复杂,难度很高,国内首次开发的大型工程,他创造了中国舰船研制的多项第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向阳红10”号。
“向阳红10”号
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主要大国纷纷探索南极这块神秘大陆之时,中国的南极科考工作也提上了日程。1971年,张炳炎开始参与设计我国首艘万吨级远洋调查船“向阳红10”号。
这是一艘集海洋调查船、气象船和通信船三种不同类型的专用船功能于一体的“怪物”船,张炳炎成功将相互干扰的大型气象收讯系统和大功率短波通讯系统并于一船,这在国内外是没有先例的。“向阳红10”号上的实验室有近百间,仪器设备近9,000台,还有一架“超黄蜂”型直升机,极高的平衡能力要求是远洋船设计时要面临的一个巨大技术难题。张炳炎利用液压系统攻克了难关,使其能抗住12级大风浪。
1988年“向阳红10”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张炳炎(右一)领奖
1984年,“向阳红10”号满载着探险队员从上海港出发,首次在南极大陆建立起中国“长城”考察站,开创了中国第一次以自己设计建造的船舶输送人员装备赴南极考察的历史。此外,张炳炎还主持设计了世界上第一艘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中国第一艘全电力推进船“中国海监83”号、“雪龙”号破冰船等几十种舰船。
3 献身:深入科考最前线
1991年11月,为了收集南极科考破冰船的一手资料,张炳炎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委托,带领专家小组登上了“极地”号考察船。当时,他已年近花甲,且出发前胆结石症严重。有人劝他放弃,但他坚持带病出发,并坚定地说:“如果遇险牺牲,也是为科学牺牲,为科学而死。值得!”
张炳炎在南极中山站
当“极地”号驶入浮冰区时,巨大的冰块不时地冲击着、挤压着船体,发出“咯吱吱”刺耳的声响,像是要把“极地”号撕咬并吞噬,为了获取撞击瞬间的宝贵资料,张炳炎冒着生命危险将身体倾向船舷,拍下了一组组宝贵的镜头。作为考察队中最年长的队员,张炳炎在冰山林立、险象环生的南极海冰区中坚持完成了全航程的各项科学调研工作,带领技术调研组开展了船舶无限航区环境条件下的研究,共测得极地船舱温度、湿度等数据1万多个,不同船区船体的冲击数据1000多个,在30多个振动测点上共记录数据2000多个,还采集了一批空气盐雾、霉菌空气等样品。
57岁时,他乘“极地号”去南极;71岁时,他乘“中国海监83号”试航;77岁时,他乘“海洋6号”去南海,张炳炎一生都没有停下他的脚步,“设计人员要冲在最前线”是他常挂嘴边的话。
张炳炎在海洋六号建造现场
4 传承:造船界永恒的灯塔
张炳炎尤为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他的学生早已桃李满天下。“他的心胸像海洋一样宽广,他的思想像海洋一样深邃。”在学生眼里,张炳炎治学严谨,在总体设计中总能比别人看得更远。面对工作,他的热情就如同浪花般一波又一波永不疲倦。2012年,张炳炎被查出患有癌症,随即入院治疗。他的学生闻讯后都纷纷前往探视,而躺在病榻之上的他总是对病情寥寥带过,却对船的问题十分关注。看到得意门生景宝金和唐丰进来,他劈头就问:“你们海工部怎么回事,试航出去的船遇9级风就停了?”两位学生为之一愣,“这件事才发生几天呀,病中的院士怎么就知道了呢?”于是赶紧说:“这个问题等您病好了,我们再向您汇报。”
张炳炎与吴刚(接替张炳炎的“雪龙2”号总设计师)
张炳炎始终心系祖国的教育事业,先后为家乡明德小学和母校重庆第一中学捐赠40万元,还出资20万元在山东省庆云县设立了“张炳炎青少年品德教育基金”。他曾说:“年轻人有真才实学,我们国家才有发展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