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艳:深耕蓝色国土,十年终成“精海”

观职业

发布者:KnowMi 发布时间: 2023-03-16 09:03:57 点击量: 1229 来源:KnowMi

彭艳

无人艇研发是“精海”团队的使命,海洋强国是团队奋斗的愿景,这不仅是一份事业,亦是作为一名中国人的使命。


        我国拥有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4万多公里的岛屿岸线,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推进,海洋成为了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和地图一样,海图也是我国主权的象征,对船舶航行乃至整个国家的海洋经济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

        海图测量一般通过海洋测量船来进行。据估算,我国东海有岛礁3500多个,南海有1700多个,这些岛礁附近多礁石且很多地方水深不到5米,用普通的海洋测量船显然无法进行测绘。而无人艇吃水很浅,具有自主导航、自主避障能力,可以自主完成海面及水下环境信息感知、目标探测等其他各种作业任务,非常适用于岛礁测绘。



        美国以色列是当今世界上无人水面艇技术最先进的国家,而中国无人水面艇相较于其他无人系统发展滞后,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因此,研发无人艇是个长期且繁重的工程。但有这样一位女院士,她不畏前路险阻,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十年磨一剑,最终研制出了“精海”系列无人艇。其名“精海”,象征着科研团队如“填海精卫”般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也代表着该系列无人艇在执行海上任务时的高精准度。



  1  结缘无人艇

        彭艳,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可以说是喝沭河水、吃山东煎饼长大的地道郯城人。彭艳的家庭并不宽裕,可即使生活压力再大,她的父母也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情。“爸爸经常带着我和姐姐跑到马陵山抓野兔、看风景,生活总是充满乐趣。”彭艳常回忆道。父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感染到了两个女儿,彭艳的姐姐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彭艳也紧随其后,在2000年,以超过一本线40多分的优异成绩,被沈阳建筑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录取。



        四年后,她又以硕博连读方式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录取。出于对蓝色海洋的痴迷与敬畏,彭艳选择了无人艇的研究方向。2009年,年仅27岁的她加入了国内最早的集机械、控制等相关学科于一体的上海大学水面无人艇专业研究机构,开始从事智能无人艇和仿生控制方面的研究。


  2  披星戴月,呕心沥血

        研发之初,水面无人艇在国内仍处于萌芽阶段,国内外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经验不多,大部分要靠自己摸索。无人艇要在海上平稳地“跑”起来,离不开海测。团队成员坐着工作船跟在无人艇后面一起出海,在海上一蹲守就是一天。彭艳带领着她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无人艇团队,一年中有近半年时间漂泊在海上,平均两个月就有一次海上测试,其足迹遍布东海、南海、黄海。海上环境恶劣,他们夏天常被晒到脱皮,冬天也时常要出海作业,在救生衣里穿上羽绒服外加一件大衣才能勉强抗寒。最难受的还要属晕船,“整个团队近四分之三的人都会晕船,有时会在海上吐得昏天黑地,边吐边工作早已成为‘精海’团队的工作常态”,彭艳说道。“精海”团队里每一位成员,都经得起海水泡,受得住冷风吹。



        身为女性,彭艳面临的困难远超常人。当初彭艳怀孕时,正值无人艇海测的关键时期,她挺着大肚子坚守在现场。孩子刚满6个月,她就带上婆婆和孩子,扛着行李赶到海边,她说:“家人都十分支持理解我,孩子还在肚子里时,我就整天做研究,对自己说这是给孩子的胎教,长大让孩子一样爱科学。”彭艳告诉记者,“精海”团队允许女性成员在学校寒暑假期间,把孩子带到单位。为此,他们单独辟出了一个房间供孩子们学习和玩耍,让妈妈们可以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安心工作。“为女性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让她们在工作的同时也能轻松承担家庭责任,既是精神上的鼓励,也是生活上的切实支持。”一个母亲奋斗在工作岗位上所展现的精神面貌,可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成长榜样。


        12年时间,彭艳团队完成了“精海”9个系列无人艇的研制工作,获得了我国无人艇方面的首个国家技术发明奖。“精海”系列无人艇履历奇功:

    在南极罗斯海发现了适合“雪龙”号抛锚的新锚地,并采集了其12平方公里水域下的地形测绘数据;

    随“向阳红19号”赴东海进行大范围海图测绘,填补了岛礁群海域、浅滩测绘空白;

    在“桑吉”轮碰撞燃爆事故中,仅用不到半小时就成功完成沉船位置姿态探测和污染水域的取样工作,为事故的后续评估与处置提供了宝贵数据;

    全程参与“长江口2号”清代古沉船打捞水下考古任务,丰富了上海“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内涵。


  3  是个人梦想,也是家国情怀

        彭艳团队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分别为第1和第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3)、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1)等10余个含金量十足的奖项。她还以第一通讯作者的身份在能源、机器人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论文30余篇。2021年,不到40岁的彭艳当选了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基于她在推动我国智能无人艇技术和装备进程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今年2月,彭艳荣获“何梁何利基金2022年度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彭艳“出名”后,常有人问她为什么要耗费十多年时间去做海洋无人艇?每提及此,彭艳感慨良多,“120多年前中日甲午海战,装备落后导致致远舰沉没,开启了中国近代国耻。炮弹里面装的是沙石,作为动力的锅炉由于清政府经费压缩年久失修。邓世昌等爱国人士纵有一腔热血,怎能报国?装备弱则国弱,痛定之下而思痛之恨,居虽安之而岂敢忘危。”

        彭艳的梦想就是带着“精海”团队,做出全世界最先进、最实用的无人艇,突破更多关键技术,让海洋从“神秘”变得“透明”。这个目标如同一束光,引领她不断向前迈进。